|
乐山市位于四川省的中南部,地处岷江、青衣江与大渡河的中下游。唐宋时期,乐山的农业和手工业繁荣,史书称“山川秀发,商贾喧阗”。
乐山风光秀丽,物产富庶,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自古便有一说法“天下风光在蜀,蜀之胜在嘉州”。直接道出乐山风景冠绝天下。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被评选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每年都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1983年发现的自然巨形睡佛又给乐山大佛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嘉定古韵】
乐山历史悠久,远在3000多年前的巴蜀时代,曾是蜀王开明部族的故都。公元前四世纪秦灭巴蜀,乐山隶属于蜀郡,因在成都的南面,故定名南安。
汉朝将南安隶属于犍为郡。南北朝时期,因战乱不断,乐山地区的建制屡有变迁。北周置嘉州,取“郡土嘉美”之意。隋朝隋置眉山郡。原南安县改名龙游县,传说是隋朝军队从成都乘船向乐山进军、追击陈国败兵时,岷江中有游龙导航,帮助隋朝军队统一天下,因此改南安为龙游。唐复嘉州,眉州。
宋朝改嘉州为嘉定府;元代改为嘉定路;明代改为嘉定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嘉定州为嘉定府,并在府治置乐山县,取“城西南五里有‘至乐山’”为名,改龙游县为乐山县,“乐山”之名沿用至今。中华民国废州府,治地设乐山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佛教文化】
据史料分析,佛教大约在公元1世纪时传入峨眉山,汉代末期佛家已经在此修建了寺庙。当时峨眉山被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主要供奉普贤大士,并相信峨眉是普贤菩萨显灵以及讲经说法的地方。在那时,峨眉山上已有道教的宫观,在峨眉山被尊为普贤菩萨道场后,全山由道改佛。东晋时期,高僧慧持、明果禅师等先后来到了峨眉山。在唐宋时期,佛道两教并存,寺庙宫观均得到很大发展,到清末的时候寺庙已达到150余座。历经了几千年的佛教发展历程,在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同时成就了许多大德高僧,使得峨眉山逐渐成为了中国甚至在世界上都影响深远的佛教圣地。峨眉山的佛教属于大乘佛教,其佛教音乐更是丰富多彩,别具特色。
【传统武术】
峨眉山的武术流派称为峨眉派,关于它的起源,据峨眉派的拳志所说:“祖师原为一道姑,后入佛门”。因此,峨眉最早是由一个女子所创立的武术门派,起初的时候叫做玉女拳法,后由于祖师入了佛门,便得名于以称女子为“蛾眉”和佛教圣地之“峨眉山”的双重含义。在明朝已经有关于峨眉派的记载,明代中叶时的唐顺之所著《荆川先生文集》里,就有一首《峨眉道人拳歌》。峨眉派的功法介于少林的阳刚与武当的阴柔之间,以“亦柔亦刚,内外相重,长短并用”闻名天下。概括说就是以弱胜强,真假虚实并用,以女子的地位融合了南拳、少林、武当等众家之所长。
【文化遗产】
乐山大佛位于乐山市境内,地处岷江、青衣江与大渡河三江的汇流之处,在岷江南岸的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上凿刻而成,因此又被称为凌云大佛。乐山大佛为一座弥勒佛的坐像,高度为71米,是中国唐代摩岩造像艺术中的精品,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曾有诗赞其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且自古便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的说法。根据相关史书的记载,该佛像是由僧人海通法师发起建设的,唐代《嘉州凌云大像记》中记载为:“开元初,有沙门海通者,哀此水险,作古佛像”。乐山大佛最早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即公元713年,并于贞元十九年,即公元803年凿刻完成,历时近百年之久。“乐山大佛”一名是后人由于地理位置而对这座大佛的通称,至于其真实的官方名称至今一直都是个迷。
【传统建筑】
乐山市罗城古镇有着非常独特的建筑布局,全镇均修建于山顶,整个街道与房舍构成了一艘航船的形状。修建这座小镇有着非常有趣的原因,据说在明代崇祯年间,有一位外地的秀才来到这里,发现当地的人们由于缺水而使得生活非常的困苦,便不经意的说起“罗城旱码头,衣冠不长久。要得水成河,罗城修成舟。舟在水中行,有舟必有水。”的话语,后来这里的人们居然相信了这种改造建筑的方法可以解决他们缺水的局面,便集体捐资修建,于是便逐渐形成了这座举世罕见的小镇。罗城这座船形的古镇全长为2000多米,宽约为650米,主街道为南北走向,且街道的两侧分别建有一排长约200米,宽约为6米的荫廊,由于其形似船篷,故而被称为“船厅街”。如今,这条传承了上百年的老街依然留存着相当一部分明清时代古老的四川文化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