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8390|回复: 19

五通桥地名“新考”:十种说法选哪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28 16: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四川乐山
微信图片_20230328162806.jpg

微信图片_20230328162810.jpg

(福建的五通桥)


已经不止一次,我见有人写小西湖五通桥,用了“五通桥”的老照片,但并不是我的家乡五通桥,从那时起,我便知道,中国并非只有一个五通桥。写的作者,大概是网上百度找了“五通桥”的老照片,并未核实。这另外一个“五通桥”,在福建的长汀。

巧合的是,长汀县是1994年和乐山一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长汀县汉代置县,唐代设汀州,有座古桥叫五通桥,始建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因在五通门外,故名五通桥。

不同的是,长汀县的五通桥,只是一座桥,而乐山的五通桥,历史上和桥有错综复杂的关联,最终演变成一个行政区。

以前,我当记者时,曾把“五通桥”写作“五通”,严谨的编辑就批评我,“五通桥”是不能简化写作“五通”的,一旦见报要遭扣钱。

微信图片_20230328162812.jpg


光从字面上理解,“五通”代表的是五通神,“五通桥”代表的才是地名。五通神不止是保佑大家的神仙,在有的地方,还是祸害妇女的大坏蛋。比如蒲松龄写有叫《五通》的小说,开头第一段就说:南方有五通神,犹如北方有狐狸精一样。但北方狐狸作祟,还能想方设法驱赶;江浙一带的五通神,则是随意霸占老百姓家漂亮的妇女,父母兄弟,没有一个敢吭气的,为害尤其厉害。


在中国,叫“五通”的地名可不少,在桂林市西郊就有个五通镇,在厦门有个五通客运码头;在四川,荣县、宜宾、万县都有五通的地名;在乐山,犍为罗城有五通坳,五通桥红豆坡也有五通坳,石林有五通嘴。自唐宋以来,四川人尊崇五通神并建五通庙,是相当普遍的。


所以,聊五通桥的地名,是离不开“五通桥”作为桥梁的本义,以及宗教诠释的。


五通桥的得名众说纷纭,风月谈结合罗孟汀、李从周、杨彦康、易志隆、向传君等老师文章分析,加上自己的判断,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微信图片_20230328162815.jpg

    (拉蒂格拍摄的的五通桥金粟桥)


五通桥得名第一种说法,曾称为五洞桥,后“演变”为五通桥。

关于五洞桥的说法,很有意思。当地人对起卷的石孔桥,常呼为“洞”,比如三卷的就称为“三洞桥”,“孔”与洞义通,洞与通音近,有人提出,已废圯的“新桥”是五个洞,于是这里曾叫“五洞桥”,后来通音就呼为“五通桥”了。

嘉庆七年(1802)至九年(1804),程尚濂任犍为知县,其间曾经到五通桥观看煎盐,并创作了一首《五通桥观煎盐》,《乐山历代诗集》中收有此诗。

向传君最近写了一篇文章《千年盐城,蜀中西湖》,考证了有关五通桥的古代诗歌,提到《五通桥观煎盐》原叫《五洞桥观煎盐》,嘉庆十九年(1814),犍为知县王梦庚编修《犍为县志》,收录了这首诗歌,但将诗歌标题改作《五通桥观煎盐》。

从王梦庚编修的《犍为县志》可见,当时人们已经清楚地知道,“五洞桥”即“五通桥”。此版县志又记载:“五通桥……乾隆五十八年修,今为盐筴聚会之所。”五通桥,修建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

向传君考证,五洞桥的称呼,至少到道光十一年(1831)时,还没有变。道光十一年(1831),清代文学家范锴曾经游览五通桥,并创作了一首诗歌《五洞桥》。

诗云:
地不宜花卉,虚迎客馆春。
乱山围水曲,万井聚烟频。
峭壁多蛮洞,隤城问玉津。
盐盆兼炭谷,资食五方民。

向传君认为,嘉庆、道光年间一些诗歌和地方志,将五通桥称为“五洞桥”,比如范锴诗歌自注中写到“五洞桥,因桥跨五洞而名,俗称五通桥”,可见五通桥历史上又被人们称为“五洞桥”。

我对此的看法是,向传君的新发现,是对五通桥得名的重要考证依据,证实了五通桥民间的说法“曾称为五洞桥,后演变为五通桥”。

罗孟汀考证后认为,民间这说法提的“新桥”,为两河口附近横跨茫溪的石桩板桥,现已废圮,但可隐见三个石桥墩。显然“五洞”不存在,而且建桥历史迟于“五通”名称。如果是指年代较早,建于乾隆时的附近的“老桥”(此桥至今尚在),又可惜只有三孔,不足五数。

微信图片_20230328162819.jpg

(郎静山1938年摄于牛华溪沙湾头,王中其 提供)


李从周考证,当地谚语“先有永通,后有五通”,是有历史依据的。永通起于元代,兴于明代,盛于清初,衰于清末。在明代时,乐山的盐业中心永通,还在如今井研的王村上游五里,永通的位置,在王村和马踏两场之间,各距十里,永通盐区上起落虹桥,下到盐井坳,不到一华里。直到乾隆年间时,现在的五通桥才开始建井灶,渐渐繁荣,五通桥第一口井的地点,在今红豆坡附近,自从老井坡发现盐泉后,五通桥接二连三出现新井,以致取代了王村的永通。从当时永通周围的古桥看,丰乐桥建于明代,下有七孔,而在马踏井,场外有一座大桥叫五福桥,有五孔,全用石条拱成。这两座古桥,都很气派,平行通两辆汽车,都绰绰有余。这样的桥,在民国时,五通桥都还没有如此规模的大桥。

微信图片_20230328162821.jpg

    (马踏五福桥记载,来源民国版《犍为县志》)


我想如果按照“五洞桥”的五洞来判断,有无可能“五洞桥”说的就是马踏井的五福桥,恰好是五孔,按照逻辑来说,当时的永通才是最繁华的。但结合以前犍为官员从嘉定府到犍为的水上路线来看,如果并不途径王村和马踏,应该不是。而两河口的五通老桥,只有三孔。因此,我们现在说的“新桥”,以前很可能就是“五洞桥”,五通桥得名,是很可能和“五洞桥”是有关联的。

五通桥得名第二种说法,则认为是“五座桥”。有人在文章中指出“五座桥”是:金山桥,柑子桥,花花桥,双龙桥,金栗桥。
五通桥境内五座桥之说,颇有些雅意。

微信图片_20230328162824.jpg

(五通桥的古桥,来源民国版《犍为县志》)


罗孟汀考证认为,所列举的五座石桥,其中金栗,柑子,双龙,金山过去不在五通桥境内,其中,金栗桥离五通十八华里,根据地名“名从主人”,“约定俗成”的规律,不会强抬外地的东西拿来为本地凑数命名。若要算五通辖区较大有名的桥,却漏掉了杨柳湾的“慈祥桥”,是联接犍乐通衢的重要桥梁,古人真若以桥数名“五通”,那何必舍近求远呢?再者,若以五通的石桥而论,就五通附近而言,载于方志上的有十五座之多。五座桥之说,应该站不住脚。

微信图片_20230328162827.jpg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金山平桥,江桂言提供)


五通桥得名第三种说法,是本地有“暗五洞”,过桥不见桥,河中方见桥。指从两河口至梅子坝有五座石板暗桥(在今两河口、庙儿坝、锁龙桥、川主庙、梅子坝)。

罗孟汀认为,所谓“暗五洞”牵强附会,所谓“暗五洞”乃是排泄山洪的“涵洞”或单调的小桥。这本来是自然的发展,所谓“过桥不见桥,河中方见桥”之说就太玄了。暗五洞,当地多访几人便各说不一,名也不对,数也不合。例如有人说“暗五洞”的地点是“新桥,锁龙桥,庙儿坝,寿福寺,五显庙,而另一些又添上老桥,黄葛井,马草街,瓦窑沱等地,莫衷一是,确是一种讹传。此外,再以修街年代和五通地名比较,“暗五洞”时间上又大大迟于“五通”之名了。

五通桥得名第四种说法是,过去曾有五座“灯笼桥”(在今埂埂井、上堰埂、高坝子、四望关、杨柳湾),故名“五通桥”。
罗孟汀认为,五座灯笼桥,不符合历史和实际,所谓灯笼桥,就是昔年每到枯水季节江水下落,行渡不便,在杨柳湾到竹根等处临时竹笼统卵石为墩,上搭木板而成。桥形如蜂腰,故又“蜂腰桥”之称,这种桥,在五通桥从来没有过五座,造桥年代更远远迟于五通桥得名的年代。

微信图片_20230328162830.jpg

(五通桥灯笼桥)


五通桥得名第五种说法是,因五通繁荣,地处交通要道,“地以五路相通”。

罗孟汀认为,“地以五路相通”说,经不起推敲,虽然五通桥确是地处要冲,但稍具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若像川西南这这的孔道市镇,几乎都可以东西南北“四通”,再加上东南,西北等方位,还可以八达,即以五通而论,不仅五通,而实能六通七通至八通。因此“五通路”之说可谓望文生义。

五通桥得名第六种说法是,因河边有五株古老的黄葛树和五弟兄修五座桥而得名的。

微信图片_20230328162832.jpg

(1953年的五通桥现建行前黄葛树,田加清 提供)


以五株大黄葛树而名五通,五弟兄修五座桥,更为无稽,因为连牵强附会都没理由,单茫溪河畔古榕树岂只五株,五弟兄修五座桥,何以为证?

五通桥的得名第七种说法是,由于民间流传“五龙吐泉”的传说,而五龙山又地处产盐中心,因此取五龙山的“五”字,加之井灶业主大都来自永通厂,为延续永通厂的繁荣、兴盛,而取其“通”字,由此组合,将红豆坡、辉山井一带盐场,定名为“五通厂”。

我以为,这种说法明显牵强,是否还要把五通桥的“桥”也再解读一番?一个三个字的地名,不太可能每个字的来源,都如此去猜测再把说法叠加。

微信图片_20230328162835.jpg

(金山白塔,付春华 摄)


五通桥得名的第八种说法是,因为“五通厂”。

五通桥区志记载,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五通桥盐厂柯愈文在工农街小学处,发现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的一块石碑,碑上有“五通厂”的记载。1988年,亚西机器厂徐崇智在狮子山,发现清乾隆五十二年一楚姓墓碑,刻有“五通厂小地名狮子山”字样。由此可知,在乾隆年间即形成了“五通厂”,嘉庆《犍为县志》的地图上也标有“五通厂”名。

我认为,从发现的年代来说,如果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的石碑确实存在,那么便是五通桥地名追溯很早的来源,但这块石碑的故事,用什么证据来确定呢?石碑如不在了,是否还有拓片或相关的影像记录呢?如果石碑能确定,这便可能是五通桥得名的重要依据。

微信图片_20230328162838.jpg ​

(五通桥浮桥)


嘉庆版《嘉定府志》中,就标注五通桥为“五通厂”。易志隆认为,当时王村、马踏一带的盐灶,被合称为“五通厂”。

五通桥得名的第九种说法,以桥名得名,今称老桥,逐步由桥名演变为大地名,遂以五通桥知名。

杨彦康认为,五通老桥桥上筑房,设有店铺,桥头石碑上刻有“五通老桥”字样,辉山井、金山寺一带人到两河口称为“下桥”,而竹根摊、四望关到两河口称“进桥”,都以老桥为此地的代称。五通桥得名,因桥得名,修建老桥后从此此地叫五通桥。

后面,我会用新发现的史料,推翻这个说法。

微信图片_20230328162844.jpg

(五通桥老桥)


五通桥得名第十种说法是,因庙和桥一起得名。乾隆五十八年(1793),今两河口修建“老桥”。翌年,在老桥附近的竹子街修建“五通庙”,因此得名“五通桥”。

书家袁子鉴,于1945年写了一文,名叫《五桥山水记》,文中说道:“自两河口东行数十步,有五通桥者,旁有五通庙,因之得名,五通镇前称五通桥,即沿此而来,五桥其略名也”。袁子鉴,应该是认同因“庙”、“桥”合体而得名的。

罗孟汀认为,何谓“五通神”,“五通”又称“五圣”,“五通神”不仅不妖邪,而且应是“烈士”身份,“五通庙”就当是“烈士纪念堂”了。四川的五通神,回避了妖邪的职司,而采取了武士形象,五通桥的“五通庙”,瞪眼威武作黄袍武士执鞭状,有如屈子“国殇”,颇为威风。乾隆五十八年(1793),可能浙江人去两河口(今老桥附近)地方建立了第一座庙宇,“老五通庙”。当时五通盐业发达,其运输,提升盐水主要动力是牛马,因此请“五通神”来管理牛马瘟疫。

微信图片_20230328162846.jpg ​

(1935年的五通桥街景,张旭东 收藏提供)


清代乾隆,嘉庆时,中心和闹市街衢,都不在现在的五通桥城区,而是在今两河口一带。两河口之成为中心,这是因为最早制盐在红豆坡,辉山井,金山寺。在两河口运往红豆,辉山地方有二条小溪,一条叫印石沟,一名花寺沟。在这两条溪上,随着陆路交通需要,骡马,人力通行,自然要修筑桥梁。最早的桥是现在叫的“老桥”。老桥建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与红豆坡,老井坡一带盐业发展相适应的。解放前,老百姓称五通叫“桥里头”,指的就是这个地方。老桥建成后短短的九年,就在两河口附近竹子街修起了“五通庙”,盐业太兴旺了,一个五通庙管不过来,接着就在1851年在老桥附近忠义街修了第二座“五通庙”。而嘉庆时,红豆坡巳修了一座五通庙。在不大的地区内,不长的时间里,接二连三地修起三座同名的“五通庙”。

微信图片_20230328162849.jpg

(三个五通庙的记载,来源民国版《犍为县志》)


最早的“老五通庙”的诞生,其建筑,其影响在当时当然不是一件小事,人们会自然地叫那里是“五通庙”,或“五通厂”,嘉庆十七年(1812)撰的《乐山县志》地图,就称五通桥为“五通厂”。

微信图片_20230328162852.jpg

(后为四望关天车,张旭东 收藏)


但是在这之前巳经叫叫惯了的“老桥”之名,随着商业集市扩大,无论老桥和五通庙,都不能准确地包括地名的范围,人们要称呼老桥和五通庙的一个集市范围,有必要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表达地区实况,这样一来,“五通桥”之名就瓜熟地落了。

罗孟汀认为,从此可以看出,“五通桥”之名,实际是“庙”和“桥”二个人工建筑实体的结合。筒括说来,五通桥得名,是由于两河口附近的“五通庙”和“老桥”的结合,“五通”是神,桥是老桥。

以前,认为嘉庆七年(1802)至九年(1804),犍为县知县程尚濂有《五通桥观煎盐》诗一首,是“五通桥”一名最早的文字记载。但根据向传君的最新考证,《乾隆实录》卷199 记载:乾隆八年八月丙子日,“吏部议准,调任四川巡抚硕色覆奏……犍为县裁王村场盐大使,所管红璧山等处井灶关隘事务,分归乐山县知县兼管;五通桥等处井灶关隘事务,分归犍为县知县兼管。”

微信图片_20230328162855.png

(《高宗实录》关于五通桥的记载,向传君 提供)


向传君的发现,是现有史料中“五通桥”最早的记载,乾隆八年(1743)年,相比嘉庆七年(1802),将“五通桥”名字的“历史”,提前了59年。而因为乾隆八年(1743)年就已经叫“五通桥”,“五通桥”的得名,就不会是因为乾隆五十八年(1793)才修建的五通桥老桥,以及之后修建的五通桥庙,更不会是之后才修建的五通桥新桥。因为两河口“庙”、“桥”合体得名的可能,也几乎不存在了。

根据罗孟汀的考证,在乾隆九年(1744),设立了牛华溪盐大使署。也就是说,乾隆八年(1743)年,裁王村场盐大使,将相关盐务事宜,划给了乐山县知县管,并在牛华溪设置盐大使署具体管理。

微信图片_20230328162859.jpg ​

(民国时的五通桥公园)


微信图片_20230328162902.jpg

(五通桥的环翠新村)


由于新发现的历史典籍,“五通桥”名字的“历史”,至少已可追溯到280年前。而“五通桥”名字的来由,我以为,有可能就是因为以前有个老桥叫“五洞桥”或五通厂之说,而这个老桥,有可能在两个地方,第一个可能,是历史上更早的老桥,还是在五通桥,只是没有留下“五洞桥”这座古桥的具体记载,第二个可能,清朝犍为知县程尚濂的《五洞桥观煎盐》有一句很值得考究:“井眼旧在桥之西,新眼乃达牛华溪。”《五洞桥观煎盐》中的“旧桥”,有可能便是五洞桥最早的来源,也是五通桥得名的依据。第二个可能,这个古桥,可能是在王村、马踏中间的永通,五通桥的得名,是因为现在井研地盘有过的“五洞桥”。

而更有悬念的是,还有可能,五通桥的得名,以上的说法都不正确,留待后人,有朝一日,考证出让人完全信服的证据链条。

写完这篇文字,突然想到一句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五通桥从兴起至今,在历史长河里,如同一场华丽而短暂的梦。

特别鸣谢:罗孟汀作品《五通桥地名考》(刊于《五通桥文史资料》第四辑),李从周作品《永通盐区述要》(刊于《五通桥文史资料》第一辑),向传君作品《千年盐城 蜀中西湖》。未署名照片均来源网络。



内容来源:转自铁门坎风月谈微信公众号
来自新乐山APP发送的消息
发表于 2023-3-28 20:14: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乐山
小西湖,五通桥
来自新乐山APP发送的消息
发表于 2023-3-29 06:56: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乐山
学习了谢谢你
来自新乐山APP发送的消息
发表于 2023-3-29 07:32: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乐山
谢谢你辛苦了收到了
来自新乐山APP发送的消息
发表于 2023-3-29 07:49: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乐山
还是要文化人才明白
来自新乐山APP发送的消息
发表于 2023-3-31 10:02: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乐山
学习了有关五通桥的知识
来自新乐山APP发送的消息
发表于 2023-3-31 10:03: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乐山
有关五通桥知识多
来自新乐山APP发送的消息
发表于 2023-4-3 07:06: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乐山
其中有一张是福建五通桥是什么地方?
来自新乐山APP发送的消息
发表于 2023-4-16 16:01: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五通桥及时悠久,也有如此悠久的文化,值得细细品读
来自新乐山APP发送的消息
发表于 2023-4-17 07:19: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乐山
五通桥老街漂亮
来自新乐山APP发送的消息
下一页 »
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11-2016 新乐山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四川齐天律师事务所 
客服QQ:97150833 网友群:167548984 客服电话:0833-2133363
蜀ICP备1201424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833-213336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